党建引领科研创新

党建引领科研创新

----水土保持学院研究生第1党支部实践之路(一)

西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研究生1党支部是一支致力于将党建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的先锋队伍,支部成员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为核心导向,党支部在高原湖泊氮磷污染控制、石漠化修复、林下经济开发等领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支部党员同志们荣获多项荣誉,如全国水利创新设计一等奖云南省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奖学金和多项创业大赛奖项,彰显了支部在科研创新与服务社会中的卓越成效。通过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实践,支部成功打造了“政治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党员队伍,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一、政治引领把准科研方向,实现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支部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党员将科研选题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紧密结合。通过定期组织三会一课和专题学习等活动,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这种政治引领不仅体现在宏观规划上,更渗透到日常科研中。在微塑料污染研究中,重新审视星云湖流域农地问题的环境价值,实现了从完成学业担当环保使命的思想转变。在城市水土流失研究中,支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融入实验设计,聚焦海绵城市建设需求,体现了党建在把握科研服务大局中的核心作用。

二、党员先锋攻坚关键技术,彰显科研担当与创新活力

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党员先锋岗科研攻坚队,鼓励党员在关键环节挑大梁、解难题。

在高原湖泊治理中,党支部带领党员技术骨干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分析和水文模拟技术连续奋战,为后续污染负荷估算奠定基础在石漠化治理领域,支部同志探索光伏+农业模式,面向施工人员开展系统的土壤修复技术培训,筛选适宜作物,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生态效益研究成果发表在《南方农机》《水土保持通报》等期刊,并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业大赛省金奖。这种党员带头、团队协同的机制,使支部在应对复杂科研任务时展现出强大凝聚力。



三、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服务社会展现实践价值

支部通过构建党建+科研+产业联动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在澜沧县旱地稻种植中,选育适宜品种并优化施肥比例,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党员在林下中药材种植中,打造党支部+科研团队+合作社+林农网络,深入田间开展技术培训,有效带动了就业增收。在森林防火工作中,通过调研火烧迹地,完善智能监测体系,提升应急响应效率。这些实践凸显了支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服务理念。


四、人才培养与传承,夯实支部可持续发展根基

支部注重党建育人,通过导师制、考研帮扶等活动,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星火碳踪研究中,党员通过理论研学-科研实践-党性锤炼模式,将党建学习成果转化为科研方向选择、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的内在指引,将党务工作与科研学习相结合,形成个人成长与党建要求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考研帮扶讲座中,支部同志分享经验,助力本科生成长,体现了以老带新的传承精神。


结语:

西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研究生第1党支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功探索出党建与科研双向赋能、同向同行的有效路径。支部通过构建“党建+科研”协同机制,将组织建设嵌入科研团队管理,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党日活动,围绕专业方向课题深化研究,引导党员在关键领域攻坚克难。这一实践生动表明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效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