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西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为第一单位,张绍云老师作为通讯作者,指导本科生在国际生态环境领域一流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中国科学院一区TOP,IF 7.4)上发表题为《Climate extreme-driven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response mechanisms of carbon sources and sinks in the hot-dry valleys of Southwester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立足极端气候频发的背景,探讨我国西南干热河谷这一典型生态脆弱区碳通量时空演变规律、非线性驱动机制及滞后响应特征,为该区域的碳中和规划与生态安全预警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干旱、热浪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已成为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扰动因素。西南干热河谷地区是我国乃至全球罕见的生态脆弱区,其气候、地形与植被相互作用强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碳收支平衡对气候波动极为敏感。深入理解该区域碳汇格局对极端气候胁迫的响应机制,对于推进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研究团队聚焦于中国西南八个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区,整合多源遥感数据与气象观测数据,构建了一套极端气候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以全面衡量区域面临的多维度气候胁迫。通过运用前沿的机器学习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多元模型,系统地解析了极端气候与生态系统碳源/汇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滞后响应路径以及区域协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碳汇功能在空间上呈现出“南强北弱”的显著格局,这种空间分异主要由多种极端气候胁迫所驱动,特别是高温与干旱的叠加效应对碳汇动态具有主导性影响。研究还揭示了该脆弱区碳循环调节机制在时间维度上的复杂性及其在不同区域间的调节能力差异。
该工作由水土保持学院张绍云老师(通讯作者)指导,第一作者为2022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生孙浩峻、2023级地理科学本科生刘珊珊、2023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生韩岳、2024级自然地理研究生张丽苹为本文合著者。
该研究得到了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2401CF070079)、云南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一流学科开放课题(SBK20240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401005)、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410677042)等资助。(来源:水土保持学院/图:张绍云/文:葛白瑞雪/审核:刘建祥/初审:张凡/复审:冷瑾,张冉/终审:张武先, 柏顺文/责任编辑:张凡)